20/08/2016

黃色是甚麼形狀?-讀藝術有甚麼出路?

經常有人問:「讀藝術有甚麼出路?」。「出路」是比較抽象的說法,當中可以包含 - 職業(Occupation)、專業(Profession)及事業(Career)。簡單來說,「職業」比較偏向「為生」,賺取金錢以維持生活;「專業」通常指向一專業技能或知識,可以直接、間接甚至不以此技能或知識來為生;「事業」有時與「職業」的定義比較接近,但一般指從事該職業有一段較長時間才會稱作事業。而事業的另一層意義可解作「人生事業」,即人生定下的長遠或終生目標,會為之奮鬥學習及努力實踐。當然在現實環境中,這三個範疇並不矛盾,而是互相補足,只是所佔比例多寡。以上問題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指向「職業」這範疇,要回答這問題,可試從三個層面探討。而當代藝術教育細分了很多範疇,但「藝術創作」還是主流重點,當中包括「純藝術」及「應用藝術」等,本文所論以純藝術創作為主。

從「實際層面」,大部分藝術學院或大學藝術系的藝術課程,除了有專門的藝術理論和技巧訓練外,還會有「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項目統籌」(Project Management)、藝術歷史及文化理論等課程。使學生不但有能力完成自己的藝術創作,還可在各樣的藝術項目中,擔當不同的角色。當然還有獨立思考和了解時代環境的能力。這些知識、技巧和經驗,讓學生們能夠在多個創意產業[1] 繼續發展外,在社會中的其他範疇,也有不同程度需要這些知識和經驗,使他們在其他的社會崗位中亦有所發揮。

於「理想層面」,藝術教育不應只是「職業導向」,而是「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有點像舊稱的「五育」。「五育」即,德、智、體、群、美是也。當然不是所有藝術教育也會包括這五方面,在各方比例上會有所不同。因為是全人發展,所以修讀藝術後才能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社會崗位中發揮所長。我們不會問「體育」能找什麼職業,因在很多崗位上,也需要擁有健康的體格。再者,如果把體育職業化,其實是某程度的違反體育精神,所以奧運會是在近代才放寬容許職業運動員參賽。同樣,當我們問「讀藝術能找什麼職業?」時, 很多時也忽略了藝術教育的其他特質。

在「哲學層面」來看,藝術創作比較偏向人類的精神表現;職業多為了維生,相對屬於人類的動物性行為。精神者,依牟宗三先生,即人「心」的表現。心,有是知識的認識心,即知性;也有道德心的,主動創造的理性。而心的表現必須在對治甚麼、克服甚麼、轉化甚麼上表現,故曰:精神表現[2] 。綜觀大多數藝術創作不就是對著這些範疇思考麼?蔡元培先生也有相近見解,他認為精神作用普遍分為三種:一曰知識;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蔡先生更認為知識及意志兩作用於近代皆脫離宗教,近代宗教所仍有關係者,惟情感作用,即所謂美感。而美育比宗教更多關係於此三方面,因此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3]

精神表現和動物性行為是人類的兩個不同範疇,做人艱難之處,就是要滿足兩方面。在我看來,問:「讀藝術能找什麼職業?」,就好像問:「黃色是甚麼形狀?」。顏色和形狀是兩個不同範疇,黃色不是一種形狀,但你可在不同形狀中填上黃色。





[1] 跟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於20039月委託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的顧問報告 -《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中定義,創意產業有:廣告、建築、藝術、古董與工藝品、設計、數碼娛樂、電影與錄像、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與印刷、軟件與電子計算及電視與電台。
[2]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2011年,四版),頁247
[3]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現代篇一》(台北:水牛,1991年,二版),頁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