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2014

藝術的辯證


是次展覽名為「Twin Peaks」,中文名字《屾》,據《康熙字典》:「屾」粵音「莘」,意「二山也」。透過展示八個創作單位各兩件無論在題材、性質或形式上也不太相近的作品,從而使觀眾能夠找到不同切入點去欣賞及感受香港當代的攝影創作,特別是一些具持續性發展創作人的作品;同時也希望觀眾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創作人在創作路上的辯證過程。

「辯證」一詞之西方古典義,從古希臘哲學家到康德都以邏輯為標準;所謂「辯證過程」,都以邏輯來檢查,結果往往出現「矛盾」,而邏輯中的「矛盾」,必有一真一假,不能消融;而兩者皆真,或者兩皆假,均不是真正「矛盾」。直到康德以後的黑格爾哲學,才出現「唯心辯證法」,而馬克斯卻把「辯證法」推到「物」上去,成了「唯物辯證法」。但現實物質的變化是屬物理化學的,也只服從物理化學之法則,因此無所謂「辯證」。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在他的多篇著作中,已經指出「唯物辯證法」一辭之不通,因此本文也暫不討論「唯物辯證法」。

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又稱「辯證過程」,是解釋世界之演化的一種方法或過程。「辯證法」的根本觀念在人的「自覺反省」,繼而發見「矛盾」,再予以「消融」;其是要通過「矛盾」而達到一更高的精神境界。「辯證過程」的形式為「正」(Thesis)、「反」(Antithesis)、「合」(Synthesis)。所謂「正」者,即精神的「原始和諧」,是未經發展及破裂的和諧,就像是我們的孩童時期一樣。當我們在生命的實踐過程中,「原始和諧」經「自覺反省」而發見破裂,這破裂就是一種否定,是對「原始和諧」的否定,這就是「反」。這一正一反,就是辯證過程中的「矛盾」 。這矛盾是可以消融的,是對於破裂而成的矛盾再加以「否定」,而此「否定」是由於把「反」的矛盾性克服掉。在這過程中,「原始和諧」經過「否定」及「否定之否定」,有淘汰也有保留,這就是經過破裂的「再度和諧」之「合」。「反」之後的「合」何時及如何能夠實現,西方哲學並沒有明確說明,而中國哲學就用「工夫」彌補此方面之不足。而「合」會成為另一個「正」,使辯證的過程不斷向上提昇。

黑格爾對於「合」的用語為「奧伏赫變」(Aufhèben),意謂「揚棄」,他認為這是人類「精神」發展之特性。世界歷史就是「精神」以辯證方式來發展人類合理的群體生活之歷程。故嚴格而言,「辯證」是人的精神表現,即人之「理性」實踐上的事。

人是動物,有物質的身體及其動物性的需要,如人需要進食和繁殖來延續其自身及種族的生命,但人不只有物質的身軀,人的「理性」也是與生俱來。中國先哲講「人禽之辨」,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理性即在其性情。人之理性,開展出人之「自由意志」,人的「意志」有「自由」節制其自身的動物性要求,從而在自然生存之上有一「超越自然」之精神價值、精神生命。人有很多行為也不是用來滿足動物性的需要,例如結婚,如果只是需要滿足動物性的需要,那繁殖下一代,我們只需交配即可。又例如祭祀,人的物質身軀停止生長,於我們延續自身及種族生命再也沒有幫助,為何我們要為他們建碑立墓,再立清明重陽去掃墓?這些都是因為人類有理性,使我們有物質界與價值界之分,而以上例子正正就是價值界之事宜,是我們人之為人的精神價值之表現。

藝術創作,從根源上是精神價值之表現,也是人類「精神」發展之辯證過程的表現。當然發展到當代,人可以有不同的理由做藝術創作,將它放到經濟商業上,又另作別論。但如果是純粹的藝術創作,就是創作人對世界的所想所感,透過不同的媒介表現出來。我們為何生活得好好的,會突然對這世界有所感覺,有所思考?無論那些感覺是好是壞,這正正是一種「覺醒」,是「原始和諧」的自覺。「原始和諧」因對世界的自覺反省,而產生破裂,而純粹的藝術創作,就是實踐對這種破裂的回應。在這裡,「正」就是創作人的「原始和諧」;「反」就是「原始和諧」自覺後,對世界否定之破裂;而「合」就看創作人能否把「反」的對立性和障礙性消除及克服。藝術創作也只是呈現創作人對「反」之回應,能「合」與否則要看創作人之「工夫」。

展覽定名屾》,是因為選擇同時展出各參展創作單位的兩件作品。而此選擇是希望觀眾能夠思考創作人在創作第一件作品時的辯證,也反思他們從第一件轉化到第二件作品當中所經歷的第二次辯證。當然創作人在他們的創作路上,不會只經歷兩次辯證,本展覽亦未能展出參展創作人的全部作品,但希望透過是次展覽,觀眾能更進一步了解各參展創作的人的辯證過程。


* 本文原為2014年香港國際攝影展覽《屾:當代香港攝影》香港文化博物館)策展論述